咨询热线: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访谈:详解i-CR 技术平台,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的创新应用
访谈:详解i-CR 技术平台,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的创新应用
来源:智康博药 时间:2020-04-22


目前,精准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趋势,但对肿瘤患者来说,如何精准选择合适的抗肿瘤药物是个难题;而对肿瘤药物研发公司来说,抗肿瘤新药研发周期长,特别是缺乏贴近与临床药效的评估手段。


CTB-002_#1200px#网站内容页.jpg

 

i-CR® 体系是更加接近肿瘤患者自身状态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该技术原理是将新鲜的肿瘤组织,变成可大量增殖的原代肿瘤细胞,并利用高内涵荧光显微系统来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影响,以此作为患者「替身」测试抗肿瘤药物的效果。 

近日公司林艺海总经理接受了丁香园的采访,介绍了公司自主研发的 i-CR® 体外药敏筛选技术平台及其在抗肿瘤新药研发中的重要作用。


DSC02923_#1200px#网站内容页.jpg

左:科赛睿科学创始人 陈一友博士    右:智康博药总经理林艺海


转换新药开发思路——发掘多种药物分子的协同效应

肿瘤药物研发是一个复杂且耗时长的过程。智康博药在肿瘤药物研发的切入点是发掘多种药物分子的协同效应,寻找新适应症。单药的使用往往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一定很好,多种分子的叠加可能由于相互协同作用而产生较好的疗效,如艾滋病的鸡尾酒的疗法。智康博药通过自主研发的 i-CR® 体外药敏筛选技术平台(简称 i-CR® 体系)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可以直接在体外探索不同药物组合后产生的协同性的效果。

 

i-CR® 体外药敏筛选技术平台—开启创新的钥匙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i-CR® 体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首先就是药物药效的预判非常重要,大量失败的临床试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药效学实验与数据。


保留异质性#小图#1200px#网站内容页.jpg

 

i-CR® 体系培养来自患者的肿瘤原代细胞,与传统肿瘤细胞系相比,更接近患者本身。通过对比患者的临床表现,i-CR® 体系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药物的药效。另外在肿瘤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用多种系统指标判断肿瘤细胞的存活及增长情况,通过特定标志物染色可以鉴别不同种类的细胞,从而利用全面的信息将肿瘤细胞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更精准的判断。

 

二、对新药研发来说,若在临床前进行大量的原代细胞筛选,可得到更可靠的药效预判结果。通过培养患者肿瘤的原代细胞,并在在显微镜下观察每种药物对细胞的影响,还能区分出相对耐药的细胞克隆,以获得更准确的药物抑制效果。

传统的肿瘤细胞株模式主要通过 IC50 的方法判断药物的药效,而 i-CR® 体系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公司在前期的研究结果发现,药物在体外检测中达到 90% 以上的肿瘤抑制率才能看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否则肿瘤易复发。一般的化疗药对肿瘤的抑制率最多可达 70-80%,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抑制住癌细胞的增殖,但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不够彻底,同时也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所以化疗药治疗后的患者很容易复发癌症。

 

三、i-CR® 体系适用于多种癌种。由于不同癌种的细胞来源及生长特性都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癌种去适配不同的细胞培养基。




同时还需要控制细胞在增殖过程中不产生分化,这也是技术的难点之一。目前公司通过 i-CR® 技术已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和航天航空医院等医院展开科研或临床研究合作。合作的研究成果即将公开发表,已证明了 i-CR® 体系临床应用的有效价值。

 

新药物组合的发现 

i-CR® 体系已成功应用于肠癌组合药的筛选。我们通过发现三个不同肿瘤靶点的抑制剂药物联用对晚期肠癌病人有非常明显的协同治疗效应,这三个靶点都分别有药物已被FDA批准。在项目中,我们选取已进行一线、二线、三线药物治疗后仍无效的晚期肠癌病人,用上述三种靶点抑制剂的药物组合对患者原代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单个靶点抑制剂对肠癌细胞的抑制效果甚微;若三者联用,有 70% 案例的肿瘤细胞抑制率能达到 90% 以上,最高可达 99% 的抑制率。该药物组合已申请国际专利,并准备申请 I 期临床研究。

肠癌的成功研究经验可应用于更多有效组合的筛选,如肝癌、胰腺癌等其他癌都有类似的反应。针对肿瘤靶向药的复方治疗方法的发现也是公司未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科学界已发现的药物靶点有几十个,不同靶点的信号通路存在可能的协同关系,同一个信号通路的上下游也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所以阻断单一信号通路可能无法完全杀死肿瘤细胞,同时阻碍两个或多个信号通路对肿瘤有更好的杀伤作用。寻找此类药物组合需要做大量的患者原代细胞进行筛选,i-CR® 体系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此。该肿瘤药物研发方法是一种再创造的研究方法,利用前人已经发现的药物来组合并寻求更好的肿瘤治疗方法,对于肿瘤患者有重大意义。


Copyright © 2015 北京智康博药肿瘤医学研究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344号